无障碍浏览 |

首页 >新闻中心>市容环卫
精细管城、管城为民
时间:2025-10-28 10:34:25 来源:达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阅读:


找准病因



综合治涝


2023年中心城区连续遭遇强降雨,四季花城、广电大厦等路段均出现内涝积水,严重影响市民安全出行。为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,2023年8月,达州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,要按照“地下安全达州”要求,立足“安全、环保、防汛”三大目标,找准城市内涝病因,综合施策解决问题。



经全面摸排和系统研判,达州市城管执法局牵头制定《中心城区城市内涝综合治理工作方案》,通过加深、拓宽河道,增设雨水箅子,管网更新等措施,实施万家河明渠及暗涵治理、四季花城和广电大厦排水管网改造工程。


工程项目总投资3360万,于2024年4月开工,2024年11月全部完工。其间2024年6月完成主体工程,经受住小时降雨强度最高60毫米考验,万家河全线未再出现内涝现象,根本上解决了四季花城和广电大厦内涝问题,兑现城市“不再看海”承诺。


如今,经过大力整治,万家河面貌焕然一新。河水清澈见底,岸边绿树成荫,鸟语花香,曾经的恶臭味消失不见,昔日的伤心河成为了群众的幸福河,市民徜徉河道旁,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。重生的万家河成为城市的生态明珠,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,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。


公厕优化



提质增量


小厕所大民生,小空间大文明,为更好地提升城市形象,服务广大市民,达州市城管执法局以“精”为目标,以“细”为抓手,致力于公厕提质增量、服务拓展、监管高效,全力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


精心绘制公厕蓝图,提升公厕质量数量

按照“统一规划、合理布局、环境协调、功能完善、卫生安全”原则,以补量、提质为重点,致力公厕设施配置功能齐备、排污规范。2024年来,新建公厕7座,改建公厕12座,采购车载式移动公厕2座,截至目前,中心城区环卫直管公厕109座。



用心拓展公厕服务,提升群众幸福感

针对残疾人、老年人、妇幼等特殊群体,因地制宜进行公厕升级改造,增补无障碍设施及第三卫生间,打造“爱心驿站”公厕18座,为一线户外工作者提供冷可取暖、热可纳凉、渴可喝水、累可歇脚的休憩场所,24小时开放公厕19座,根据实际继续大力推进24小时开放公厕,切实保障市民如厕问题。



专心推进监管,提升公厕环境形象

严格落实《达州市中心城区公厕管理考核管理办法》,按照“四净三无两通一明”标准开展精细化管理及服务作业,增加保洁消杀频率,公厕保洁人员不间断巡回保洁。落实专人加强中心城区环卫直管公厕督查,加强行业公厕业务指导工作,今年累计上报修补墙砖、指示牌等公厕设施设备6100余次。


数字赋能



 精管善治


数字升级强化协同共治

优化升级数字城管系统,通过视频融合分析、处置网格划分方式,推动案件自动采集、自动派遣。建立车巡+无人机飞巡+AI智巡+人巡综合巡查体系,保障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信息全方位、高效率采集效果。截至目前,城市管理信息化覆盖率达到100%,通过综合巡查体系日均采集推送案件200余件。



科技赋能提升管理质效

依托智慧执法系统,开展日常巡查、指挥调度,实现执法队伍扁平化管理。积极探索非接触式执法,通过建设智能视频喊话音柱、开展无人机空中巡查等方式,远程发现、劝阻违规行为。截至目前,建设智能视频喊话音柱20个,无人机远程发现建筑垃圾、违法建设等问题线索22个。



精细管城提升服务水平

运行“市民随手拍网上办”平台拓展公众参与渠道,通过一键上传、一键交办,及时解决公众诉求;打造“互联网+公厕”模式,推广“一键寻厕”微信小程序,通过对公厕统一编号、统一标识、统一归档,为群众查找附近公厕提供了便利。2025年以来,“市民随手拍网上办”诉求办结率100%。


治水为民



向绿而行


强化系统施策,筑牢治污攻坚新格局

强化顶层设计与高效执行相结合,构建了运转顺畅、协同有力的工作体系。


一是加强组织领导。成立由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攻坚领导小组,实行“周调度、月通报、季考核”工作机制。两年来,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关注,逢水必看、遇水必问;市人大、市政协全程监督、鼎力支持,有力保障了治理工作有序推进。


二是完善规划体系。编制完成中心城区“1+4”专项规划,系统集成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及排水、供水、电力、燃气等专项内容,为科学治污、精准治污提供了规划指引和空间支撑。


三是落实资金保障。统筹实施攻坚项目100个,总投资68.49亿元,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、中央预算内资金等上级支持共计14.15亿元,有力保障了项目顺利推进。



织密功能网络,打造韧性城市新支点

将污水治理作为提升城市功能的关键环节,着力构建覆盖全面、运行高效、调控精准的基础设施系统。


一是系统完善管网设施。大力弥补历史欠账,积极推进污水管网新建、改造与修复工程,累计新改建雨污管网990公里,整治病害管网43公里,推动中心城区污水集中收集率从33%显著提升至70%。同步实施12项工程,完成8个城市内涝点整治,基本实现“小时降雨60毫米不发生内涝,超标准降雨2小时内排干”的目标。


二是显著提升处理能力。新建、扩建及提标改造城镇污水处理厂37座,全市日均污水处理能力由42万吨提升至70.5万吨。第三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,标志着全市污水处理体系实现质的飞跃,有效支撑了城市中长期发展需要。


三是推进智慧化监管。实现对10个城市(县城)污水处理厂、143座建制镇污水处理厂的在线监测;完成14公里综合管廊、52公里雨污管网和9个涵洞监测设备安装,实时监控710个管网节点与设施,为水环境长效管理提供了智能化支撑。



绘就生态画卷,彰显人水和谐新境界

以“河畅水清、岸绿景美、人水和谐”为目标,持续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和宜居水平。


一是流域水质明显改善。万家河、狮子河、魏家河等城市内河黑臭现象基本消除,河道水质稳步提升,监测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,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亲水空间。


二是有效控制污染排放。16个主城区污水溢流口动态清零,5个县城污水直排和溢流问题得到有效治理。魏兴污水处理厂(二期)等重点项目投用,成功解决了环保督察反馈难题。


三是促进资源循环利用。全面提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,积极推广再生水用于城市杂用和生态补水,提升了水资源战略储备与循环利用水平。同步建立污泥处置全流程联单制度,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理率100%,为“无废城市”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。